24小时咨询热线;15030958587 

  •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
  • 付工水利 质量第一
  • 付工水利,质量第一
  • 付工水利  质量第一
  • 付工水利质量第一
  • 付工水利  质量第一
全站信息检索: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资讯新闻动态

农民何以不再“望水兴叹”——淅川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调查

作者:  来源:   更新时间:2018-05-21  阅读数:2811

创新投融资机制让小农水“活”起来

  小型水利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神经末梢、毛细血管。多年来,由于缺乏管理维护,许多处于闲置状态,有的甚至损毁严重,由此常常导致“大渠有水小渠干,农民望水空兴叹”的尴尬。笔者在淅川县农村采访,发现这种情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变。

  3月11日,笔者来到西簧乡东台村。天气晴好,乍暖还寒,农民都在田里忙活。在村外东台泵站串塘工程点,丹水粮食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全成宝正在调水。眼前,低洼处的河水经75千瓦的水泵机组——提灌站的“提起”,然后通过输水管哗哗地流向6000米远的高岗处,汇入了一个个池塘。

  以前“闲时水长流,用时恨水少”,现在“闲时把水蓄起来,等到用时不发愁”。全成宝介绍,去年七八月份,当地连着60多天没下雨,但田间灌溉一点也没有耽误。“依靠提灌站提水,村里的用水难题解决了。以前农田急等用水时,偏偏抽不上来水,现在通过泵站串塘工程,平时将水提进塘里蓄着,到用水时再放水,这特别适用我们这里的丘陵易旱地区。”

  “不光有水用,水价也降了不少。”全成宝说,原来村集体的水泵抽水,由于路途较远、需要人看护等成本因素,抽一小时水得花200多块钱,现在只需120块钱,而且水塘在田间星罗棋布,用水很方便,水量还很大。

  淅川县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李海江说,2011年以来淅川县积极探索完善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机制,泵站串塘模式就是一种创新,即“一个泵站+压力管道+数个塘坝+几个小型水库”的珍珠串链模式,建设资金政府出2/3,个人出1/3,并向个人发放小水利工程所有权证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。

  以东台村泵站串塘工程为例,总投资100万元,全成宝只需投30多万元。通过发放“两证一书”,做到了建管合一。“机制一改革,建渠的和种田的都能得利。”李海江说。

  同样,在淅川县马蹬镇云岭村,农民徐志冬也是受益者。“以前没有末梢渠道,眼巴巴地看着河道里有水,就是浇不了地。”徐志冬是志冬用水服务合作社负责人,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:电灌站、提水泵站运转一年,要用4万多度电,按1度电两毛钱的标准,政府一年会给8000多块钱用电补助;投资人负管护责任,政府每年还给3000块钱管护补贴;方圆数公里村民农业生产用水,每年也能收取四五万元水费;自家流转的500多亩农田,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为用水发愁或高价支付水费,又可以节约上万元开支。

  马蹬镇青龙村600余亩“烂泥田”,成了高标准农田;厚坡镇韦集村800余亩“低洼园”,成了(出口)月季园;武汉市汉森汽贸公司客商周永利投资500万元,在大石桥乡陡岭沟流域承包了3000余亩荒山,发展仁用杏、绿茶、金银花、软籽石榴和食用玫瑰……近年来,淅川县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开发的企业已达31家。

  旱田喝上“增产水”农民端上“金饭碗”

  山脚下就是流淌的河水,山上却因极度缺水,600多口人只能世代望水兴叹!多少年来,把河水引到山上来,一直是毛堂乡张岭村民的心愿。前不久,他们的愿望终于实现了!

  张岭村位于毛堂乡南部山区,河水从附近流淌而过。然而,对于生活在河边上的张岭村民来说,“近水”解不了“近渴”。村支书杨青波告诉记者,张岭村有11个村民组,其中4个组600多名村民生活在山上。由于山上打井难,水就成了困扰村民生活的头等大事。无论人畜饮水还是灌溉用水,旱季只能靠肩挑背扛,穿越陡峭的山谷到7公里以外的河里运水。

  “以前有的村民修了水窖,只能等下雨时存些水,连日常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,更别提浇地了。”村民王丙亮说。由于缺水,果树都难坐果,甚至好几年都没什么收获。30年前村里就想把水引上山,但经过测算需要70多万元。看了这个数字,村民们都直摇头。

  2015年,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让张岭村民看到了希望。在淅川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努力下,毛堂乡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成功立项,其中,高扬程引水上山工程被列为该项目的一项主要建设内容。

  淅川县水利局工程技术人员实地仔细勘查,采取“引、提、集”相结合的方式,在河边打井,井边架电,管道输送,通过2级水泵扬水到山顶,然后通过自压形式将水分两路引入10个蓄水池和155个水窖。2016年8月17日,引水工程一次试水成功。

  笔者看到,该村位于山上的黄金梨果园里建造着许多四四方方的出水口,村民王丙亮用钳子拧开匣子上的小阀门,水就从匣子一侧的管道中汩汩流出。王丙亮说,“梦终于实现了,今年果树明显比往年长得好,水给我们带来了好运,带来了财源。”

  随着引水上山梦想的实现,许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来了。“村里平均每口人有50多棵黄金梨树,现在有水了,好好种果树足够让大家发家致富。”村支书杨青波说,下一步村里将大力发展农家游,成立果品合作社,注册果品商标,让山里的果香飘到山外去。

  破解“建管两难”须建长效机制

  对于过去水利建设面临的困境,淅川县水利局局长赵红伟深有感触。“泵站串塘工程、高扬程引水工程之所以建设成功,主要原因是我们做到了农田水利开发项目与产业的对接,工程设施管得好,用得上;满足了农民所需,工程设施得到珍惜,得到爱护;施工过程阳光透明,施工前与竣工后公示内容一致,赢得了项目区百姓的拥护,工程设施能够得到更好的管护,发挥效益长久。”

  水利设施“三分靠建、七分靠管”。为解决中小型水利(助听器)设施存在的管理缺陷,淅川县2015年出台了《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》,启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,选定了上集、西簧等试点乡镇,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。通过承包、租赁、股份合作、拍卖、用水合作、组织管理和委托管理等方式,逐步形成建、管、用相一致,责、权、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。

  水利在于建,利多利少在于管。在试点乡镇探索尝试之后,淅川县计划用3年时间,完成全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,发挥财政奖补资金杠杆作用,变小型水利工程由政府管理为共同管理或者社会管理,以此扭转“乡镇水利站管不了、村集体无钱管、农民群众不愿管”的被动局面。